测试过程分为两阶段,第一阶段训练受试儿童建立条件化,第二阶段正式测试。
条件化必须在孩子能听到的刺激声强度下(一般强度为阈上15-20dB)才可建立。那怎么可以判断我们给出的刺激声,受试儿童肯定能听到呢?测试前的病史询问很重要。我们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平时对声音的反应情况,例如对突然出现的敲门声、电话铃声、马路上汽车鸣笛等各种环境声音,孩子是否有反应,需要多大的声音才能做出反应等,大致判断孩子能听到的频率和强度的范围。如果孩子之前做过客观测试,如ABR(脑干诱发电位),则以ABR反应阈上强度的刺激声作条件化起始测试音,但注意短声ABR只能反映中高频的听力情况,具体起始测试音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,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。如果家长没能给你提供出比较明确的信息,而只告诉你孩子平时听声无任何反应,且之前未曾做过任何测试,对于这种情况可先采用行为观察测听,选用不同频率的发声玩具或者直接通过耳机或声场给刺激声,由小到大给声,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,从而判断孩子的听阈范围。如果孩子对声音基本无反应,可能情况有:一是孩子对测试音不敏感,引不起兴趣,此时可以更换其它测试音;二是孩子性格问题,如一些比较内向的小孩,刚进到陌生环境会害怕,不愿配合,还有一些自闭症、孤独症等小孩;三是孩子确实听不到这些声音,也就无法给你反应。在测试中可以采用听觉—振触觉—视觉强化的训练方法来验证,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际来判断。

在条件化建立过程中,刺激声和奖励玩具要配对给出。若是不能肯定给出的刺激声受试儿是否能听到,测试者给声时,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应,当发现孩子如出现转头、微笑等一些反应时应迅速显示奖励玩具。此时诱导观察者应当引导孩子去看奖励玩具,并微笑给予表扬,让孩子感到游戏有趣,奖励结束之后要引导孩子不再注意奖励玩具。训练进行2~3次,直到条件化完全建立。如果一开始条件化时,肯定小儿能听到刺激声,测试者可同时给予刺激声和奖励玩具。训练进行2~3次后,仅给刺激声观察孩子能否自愿的做出反应,如果听性反应肯定,迅速给予奖励。
条件化建立成功后,就开始正式测试。测试方法可采用纯音测听法(Hughson-- Westlake法)。考虑到孩子的注意力时间较短、耐心有限,为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信息,测试顺序可为1 kHz——好耳(相对好耳)、1 kHz——差耳(相对差耳)、4 kHz——好耳(相对好耳)、4 kHz——差耳(相对差耳),然后再测试500 Hz、2kHz、250 Hz、8kHz。为了确保所获得的结果精确可靠,测试中需加入对照试验,排除假阳性反应,即在不给声的情况下,观察孩子是否会同样转头去看奖励玩具。

由于小儿的兴趣和耐心以及注意力是十分有限的,因此在小儿没有做出反应时要及时加大给声的强度,避免在同一强度反复给声而浪费时间;当孩子出现不耐烦或者习惯化反应后可让小孩休息片刻后继续测试。有研究证实短暂的休息后再测试,大部分1岁左右的小孩可获得额外的5次有效反应次数。有些小孩确实不能完成VRA测试可以结合或改用BOA测试。当天不能完成测试的小孩建议家长回家先练习几次,重新安排时间测试。